空压机漏油不仅导致润滑油损耗增加,还会污染环境、降低系统压力,甚至引发主机磨损。漏油多源于密封失效、压力异常或部件损坏,需结合泄漏位置精准排查。
一、密封件老化或损坏
常见泄漏点:油气分离器端盖、主机轴伸端、油冷却器接口等部位的O型圈、油封、密封垫。
原因分析
O型圈老化:长期处于80-100℃高温环境,橡胶材质(如丁腈橡胶)出现硬化、龟裂,失去弹性,密封能力下降。尤其在油气分离器端盖处,受压力冲击后易失效。
油封磨损:主机输出轴与油封长期摩擦,轴表面出现划痕(>0.1mm),或油封唇口磨损,导致油从轴缝渗出。多见于运行超1万小时的老旧机组。
密封垫失效:法兰连接部位的纸质或石棉密封垫,因振动导致螺栓松动,或高温碳化,出现缝隙漏油。
解决方法
更换同规格密封件(优先选氟橡胶材质,耐温达200℃),安装前清理密封面油污,涂抹薄层密封胶;
轴表面划痕用细砂纸打磨至光滑(Ra≤0.8μm),严重时需镀铬修复;
法兰连接时按对角顺序紧固螺栓(扭矩符合手册要求,如M10螺栓用30N・m),确保密封垫均匀受力。
二、管路接头松动或破裂
常见泄漏点:油管与主机接口、回油管与油气分离器连接部位、压力表接头。
原因分析
振动导致松动:空压机运行时的高频振动(振幅>0.1mm)使接头螺纹松动,尤其铜管与接头的钎焊部位,易因疲劳出现微裂纹。
安装不当:油管弯曲半径过小(<3倍管径)导致管壁磨损,或接头未对准(偏心>2mm),长期受力后破裂。
材质疲劳:薄壁钢管(厚度<1.5mm)在压力波动(0.7-0.8MPa反复变化)下,焊缝处出现疲劳裂纹。
解决方法
用扳手重新紧固接头(铜接头禁用活扳手,避免变形),加装防松螺母或点焊固定;
更换磨损油管,确保弯曲半径≥3倍管径,长管路中间加固定支架(间距<1.5m);
压力波动大的系统,在接头处加装金属软管(长度200-300mm),吸收振动冲击。
三、油位过高或油气分离器故障
常见泄漏点
油气分离器排气口、安全阀排气口。
原因分析
油位超标:油位超过蕞高刻度线(>1/2视镜),运行时油被气流带入油气分离器,超出分离能力后随压缩空气排出,表现为排气口带油雾。
油气分离器滤芯堵塞:滤芯因油泥、碳化物堆积,阻力从正常0.05MPa升至0.2MPa以上,油被高压气流“压出”分离芯,形成漏油。
回油单向阀卡滞:单向阀关闭不严,油气分离器内的油无法回流至主机,油位持续升高导致溢油。
解决方法
排放多余润滑油至正常油位(1/2-2/3视镜),检查油位传感器是否失灵(失灵需更换);
更换油气分离器滤芯(建议每4000小时更换一次),确保压差<0.1MPa;
拆解回油单向阀,清理阀芯油污,加专用润滑脂,确保单向密封良好。
四、压力异常与部件破损
常见泄漏点
气缸盖与缸体结合面、油冷却器进出油口。
原因分析
缸盖螺栓松动:主机长期运行后,缸盖螺栓因热胀冷缩出现松动,密封面贴合不严,油从缝隙渗出。
冷却器腐蚀穿孔:水冷式冷却器因水质差(硬度>200ppm)形成水垢,局部腐蚀导致铜管穿孔,油与冷却水混合泄漏。
安全阀起跳:安全阀整定压力过低(<0.8MPa),或阀芯磨损密封不严,导致超压时喷油。
解决方法
按规定扭矩(如M12螺栓45N・m)重新紧固缸盖螺栓,更换变形的缸盖垫片;
油冷却器进行水压试验(0.9MPa保压30分钟),渗漏部位用堵头封堵或整体更换;
校验安全阀,确保起跳压力为额定压力的1.1倍(如0.7MPa机组设为0.77MPa),更换磨损阀芯。